-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目送讀后感[精品3篇]
當(dāng)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
生活中某些珍貴的片刻,其實都來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細(xì)節(jié)。《目送》,簡單的文字,是她生活中每一個溫馨時光的剪影所剪貼而成的幸福畫面。流露出來的真摯、細(xì)膩的情感,一字一句,如陽光般,暖暖的。
龍應(yīng)臺,一位孩子的母親,一位母親的孩子。我為后者,但年齡遠(yuǎn)遠(yuǎn)有差,人生軌跡也全然不同。如今看到的,多是閑適,溫馨,怕是到了作者寫時的年歲,也會憑添一份責(zé)任與感懷吧。
喜歡她筆下的母親,越長大越像個孩子,慈祥而可愛。雖然,年老的遲鈍讓其記憶力衰退到幾分鐘前的事都全然忘記,但那份不變的關(guān)懷與對她的孩子”雨兒“的愛,永遠(yuǎn)不變。
喜歡她筆下的兒子,望向母親的眼睛有感情而深藏不漏!卑萃校瑡,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疤鞎缘媚阏f這句話是心中是何種心情。十七歲,固執(zhí)得想證明自己的獨當(dāng)一面,成熟卻青澀。說媽媽像孩子,媽媽的眼里,孩子卻永遠(yuǎn)是孩子。
喜歡她筆下的小可愛們:水光粼粼的`小溪里,睡夢中的白天鵝,脖子蜷在自己的鵝絨被上,旁邊一只小鴨獨自在玩水的影子。多么浪漫溫馨的畫面,讓人不舍得翻書,是怕書頁的響動擾了天鵝的美夢哩。窗外是火紅燒天的鳳凰花,溪里是魚蝦戲水于潺潺之間,野蛇趴在石塊上曬太陽。多么勾起回憶的同創(chuàng)場景,讓人穿越時空,真的找回那時的自己。
喜歡她筆下滿滿的詩意。有一種寂寞,忙忙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學(xué)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何當(dāng)時就沒能覺出那是怎樣一番天地間唯我一人的孤獨使然。
喜歡她筆下肺腑的哲理。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軌道,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兄弟,幾十載并肩共行,幾十載風(fēng)雨同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第一次體會到,有一種淡淡的親情,卻深入骨髓,如手足般不可分離。
喜歡她筆下的小幸福、小溫暖。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jié)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里,等著你。讀到這兒,頓覺周身都暖暖的,卻不暖得熱烈,也不暖得淡淡,只是覺得心里有了一種力量,背后有了一種信念,一種支持。
目送讀后感2
龍應(yīng)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yuǎn)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xué)時看著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dāng)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齊頭并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xiàn)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yuǎn)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jīng)嘗過了很多遍。
于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yīng)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后感3
暑假,我細(xì)細(xì)品味了龍應(yīng)臺的《目送》。書的封面是深深淺淺的綠,我饒有興致的打開扉頁,上面寫著: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我想這本書也許是表達(dá)親情的吧。我粗略地翻看了這本書,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篇散文都配有插圖,但是每幅圖都不像專業(yè)攝影師的作品。我很快就在龍應(yīng)臺的個人簡介中找到了答案,原來龍應(yīng)臺最流連最愛做的事就是帶著相機在大街小巷中上一個人的攝影課。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痹谶@一章中,作者描寫了龍應(yīng)臺和兒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代溝越來越深。華安上小學(xué),和她分別時,不斷地回頭,她看著兒子消失在門里。十六歲時,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她送兒子到機場,告別時,她在外面看著華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終于輪到他,華安閃入一道門,倏忽不見了,他一次也沒有回頭。她意識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作者和母親的`電話交談中,年老的母親越來越呆滯,搞不清是女兒打來電話,旁邊附了一張照片,是龍應(yīng)臺的母親,照片中的母親微笑著,她的眼神迷離,時空飄忽。
這一章中,使我最有感觸的一篇散文,是“(不)相信”。作者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后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開頭便寫到,她曾經(jīng)相信過愛國,但后來明白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作者還指出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真相,那些所謂的文明的力量,所謂的正義,所謂的愛情,其實都不一定可信。但是當(dāng)我讀到后面,卻使我十分驚訝,作者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那些不相信的事你也必須得相信。然后,作者又談到:有沒有什么,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xiàn)在卻信了呢?有。那些父母老師經(jīng)常教導(dǎo)的道理,曾經(jīng)不相信,現(xiàn)在卻有點信了。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
龍應(yīng)臺經(jīng)歷過的,我們也一定會經(jīng)歷,等到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像華安一樣與我們漸行漸遠(yuǎn),F(xiàn)在,我們正是像書中的華安一樣是個孩子,我們也會和父母產(chǎn)生代溝,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如書中龍應(yīng)臺所想的一樣,我們會在成長中慢慢懂得許多人生感悟,慢慢地變得成熟。
《目送》是一部溫暖心靈的散文集,書中的故事帶著作者細(xì)膩真摯的情感,它可以使你淚水橫流。書中的語言十分質(zhì)樸,沒有絲毫華麗刻意地展現(xiàn)她的情感,我十分推薦這本書。
【目送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目送》心得05-06
目送優(yōu)秀作文03-02
《目送》讀后感06-04
目送讀后感07-13
《目送》讀后感06-19
目送讀后感08-16
目送的讀后感03-07
冰凍,目送周記10-24
目送作文400字10-28
目送高二作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