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1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在六年級的時候我媽就給我買回來了,原因很簡單:這本書情節(jié)扣人心弦心弦,更是因為書中故事真實,震撼人心。
讀完這本書,心靈已經(jīng)被洗滌、被震撼。戰(zhàn)爭,種族清洗在我們現(xiàn)在中國兒童的眼里是多么遙不可及,但在我離我們很遠的東亞,戰(zhàn)亂不斷。書中的阿米爾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但實際上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因為哈桑是哈扎拉人,所以哈桑十分招人排斥。(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兔唇)
哈桑和阿米爾的故事,讓我想到一句話:真心的朋友是在你離開時哭泣,虛假的朋友是在你哭泣時離開。用這句話,形容再合適不過了。知心都是赤誠相待,而虛偽的朋友都是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漠然離開。阿米爾難道不是這樣嗎?就是阿米爾虐哈桑千百遍,哈桑還是會待阿米爾如手足,為他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2
剛剛讀完《追風箏的人》前6章,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個男孩需要的'父愛。
第六章寫了男孩阿米爾雖然喜歡與仆人的孩子哈桑一起玩,但是他更想親近自己的父親,他希望與父親待在一起說話,所以,他父親要和他出去時,他都不要哈桑。文章描寫到阿米爾寫了一篇文章,想給他父親看,他父親卻看也不看一下。還有,阿米爾問他父親問題,他父親總是“嗯、嗯”地,不回答,阿米爾就很失望。而哈桑比阿米爾能干,打水漂打的多、跑得也比阿米爾快,阿米爾的父親也經(jīng)常摟哈桑,因此,阿米爾很生氣,就不喜歡哈桑了。
由此可見,父愛的重要性,孩子不能失去父愛,父愛對孩子很重要,它能使孩子感到溫暖、感到父親對他的重視。阿米爾希望父親用胡子扎他的臉,雖然很疼,但是卻能感受到愛,所以也值得。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3
這本書里描寫的雖然是一個悲劇故事,但卻讓我看到了忠誠二字的份量?吹搅颂拐\之路的煎熬,看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
忠誠由哈桑對阿米爾的`所作所為來層層展現(xiàn)。即使阿米爾嘲笑哈桑,他也不會報復,阿米爾讓哈桑做些低下的事來展示效忠哈桑也堅決的表示愿意做,即使最后在哈桑被打時他也沒有挺身而出,甚至還誣陷他偷走了手表而逼走他們。但哈桑也沒有說阿米爾一句。這是在捍衛(wèi)自己的朋友,時時刻刻為了他。
阿米爾成家立業(yè)后,在尋找救贖的路上,一步步突破自己原來軟弱的個性,當他得知自己有機會贖罪時毫不猶豫的踏上了重返阿富汗之路,他的勇氣不得不叫人敬佩。但等待他的卻是哈桑的死訊。
阿米爾最后追到了風箏。
這個阿米爾自我救贖的故事里,有對友情的忠誠,有對祖國的愛,有對親情的感觸。讀這本書可以讓人反思自己心底最美的歸屬。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4
《追風箏的人》更多的描述了人性的懦弱、羞恥、負疚、后悔、愛情、友誼、寬宥、贖罪。
哈桑這個擁有兔唇的男孩,對阿米爾絕對的忠心耿耿,伺候著阿米爾的生活起居,為他受傷,為他撒謊……他一直當阿米爾為朋友,而阿米爾只不過拿他當無人陪伴時的消遣工具,他看哈桑出丑,嘲笑哈桑的無知,善良。騙他,拿他取樂,只因為阿米爾是少爺,哈桑是仆人,社會地位、金錢的'地位不同,朋友只是一個名詞。而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起,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他追隨著他,追隨著那一份友誼,那一份忠誠。
每每拿起書本,心跟著阿米爾和哈桑的命運跌宕起伏,自己很感性,替哈桑感到心痛,替阿米爾感到可憐。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那只風箏或許是親情、友情、愛情、事業(yè)、夢想……而我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勇敢的追。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5
《追風箏的人》作者(美)卡勒德·胡賽尼·著,書中主要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fā)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皝戆桑@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xiāng),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卻發(fā)現(xiàn)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很是值得推薦一部好書。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都應該勇敢地去追。在此明白無論生活在哪里,無論在哪個國家,人性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追求真善美是人類永遠不變的信仰。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6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
真是可悲可嘆!
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構成人生挫折或釀成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去無法違背的客觀現(xiàn)實外,人性的弱點是不可否認和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書中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對阿米爾的懦弱、自私、軟弱、逃避心理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點。
最后,還是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為正能量的結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著,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7
小說《追風箏的人》,故事的起源便是一個阿富汗男孩無法面對由于怯懦所犯的過錯,而選擇了謊言和卑劣,終為自己織就了一生的羅網(wǎng)。人到中年,才選擇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小說里最重要的意象,風箏,既象征了兄弟情誼,也暗示著勇氣。在風箏放飛的過程中,可能血跡淋漓,但只有最終追到風箏的人,才能獲得平靜和安寧。
對于打算讀這部小說的'人,我想提出這樣的忠告:如果你不相信靈魂,不相信人天性里有一種清潔功能,那還是別讀為好。
誠如作者所言,"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8
在暑假里,爸爸讓我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時,我十分不情愿,覺得它的題目平淡如水,內(nèi)容也一定沒有意思。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后,我有了很大的感觸。
故事主人公是哈桑,一個哈扎拉男孩,是一個企業(yè)家仆人的兒子,單純無比?赡苊總小孩都很容易變單純或本來就很單純,但在阿富汗,在階級社會,種族歧視之下仍然保持純潔善良就尤其不容易了,他面對小主人阿米爾的一次次諷刺、一次次無名怒火,絲毫沒有動搖他忠誠的心。在別人欺負阿米爾時,他一次次挺身而出保護他,有時不只面對一個家伙。
當阿米爾背叛哈桑,使他和父親失去工作時,他依然為阿米爾辯護,并把他當作自己的兄弟來看。換作我,幾次諷刺之后,早就翻臉,會想:諷刺別人,難道不知道別人會傷心嗎?所以,哈桑就是那一片黑暗中唯一一個正圓形的'純白光點。
《追風箏的人》由一個家庭來反映整個社會,通過一個人表現(xiàn)了即使在黑暗的社會中,也一定會有善良的人性。這真是一本好書。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通用9
因為人生經(jīng)歷的迥異,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追求。不斷的追尋是為了不致讓人生留下遺憾,是對自我的救贖。
讀完《追風箏的人》,給予我的更多是一種震撼,無關乎社會,更多的是人性的'錘煉。一份隱藏的陰霾,無法言喻的心靈體驗。追尋的人生財富,其實是我們曾經(jīng)觸手可及的,但是那時意識不到它的珍貴之處。因為心靈除了展現(xiàn)給世人看到的一面,還有自己也無法看清的角落,那里隱藏了人之初的本質(zhì)。不斷上演的人生情節(jié),有的為之蒙上灰層,有的為之洗滌污垢。因為遺憾、確實的美麗,人生才有了紀念的價值。
一路成長的歷程,一路追尋的困頓。
每個人都是準風箏的人。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然而追尋之物卻發(fā)生了質(zhì)變。我說不清楚這個度是在哪兒,只是有幾絲惋惜。
只是希望我們將知道風箏所落之處,花費畢生而求得之物。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追夢的人作文05-09
追風箏的人的好詞好句10-30
小說《追風箏的人》閱讀答案06-03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1-07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范文04-26
關于《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6-15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范文06-15
《放風箏的人》讀后感11-24
放風箏的人讀后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