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精選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后感1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xiàn),特別是對“仁”的體現(xiàn)。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于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挨打。后來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對于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赡苓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么?”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于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xiàn)在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識就不說了,但這句話體現(xiàn)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系,前半句說不是說因為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后面這一句“游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游”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最后《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讀后感2
最近我在讀《論語》的時候按自己的理解先譯一下,再結合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最后讀完論語有了以下感受和想法:
全書共20篇,采用語錄體,通過神情語態(tài)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辯等等,每個人物描述地都十分鮮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僅在于刻畫人物方面,在內(nèi)容上也讓我獲益很多。20篇中將“學”放在首篇,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教導我們要善于學習并且多加思考。“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敝赖木褪侵赖,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是關于知道的真諦。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要善于反省,取長補短,并且要多向優(yōu)秀的人學習。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教育了我們要孝順父母,尊重師長,誠實可信,多學習知識。
在八佾篇中提到了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想和大家更深一層來探討這句話,魯國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中演出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違背了禮的規(guī)定,引起了孔子的`極度憤慨才說出了這一番話。但站在音樂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季桓子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敢于沖破禮制觀念的束縛,不僅敢“八佾舞于庭”還敢摒棄雅樂欣賞民間流傳的俗樂,這也造就了后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局面,從此禮樂制度成為歷史的陳跡。
《論語》讀后感3
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和《論語》十章,經(jīng)過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觸。
孔子雖然已經(jīng)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著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yǎng)的人,F(xiàn)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zhèn)淙烁窀呱械娜恕?/p>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弊釉弧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jīng)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為多數(shù)人都要達到的為之奮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弊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笨鬃咏虒覀,當正義和財富發(fā)生沖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通過正當?shù)氖侄蝸慝@取,F(xiàn)在,有多少人因為貪污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后,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圣人的稱號。正因為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為“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xù)才有了文化紐帶!墩撜Z》這本書的語句已經(jīng)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論語》讀后感4
《論語》每個人肯定多少都讀過一些,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無聊,一些讀不懂的古文放在誰面前都會覺得無聊,但有一次,我又從書柜里發(fā)現(xiàn)了我那本陳舊的《論語》,閑來無事就坐在沙發(fā)上看了起來,誰知一看就是兩個小時,里面的內(nèi)容好像無師自通,一看就懂,也許是讀過好幾遍的緣故吧,這已經(jīng)是我第四次讀《論語》了,從中我不僅體會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孔子流傳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風日下的亂世,但孔子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鬃佑质莻品德高尚的賢人,他不因為自己地位卑微而隨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說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鬃舆是一位充滿睿智的'圣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個人創(chuàng)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讀過《論語》之后,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課本知識,更強調(diào)社會實踐,這正是當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拿孝道與學業(yè)來比的話,那就像孔子所說的“行有余力,則以學之”。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史書,不光講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沒讀《論語》之前,我覺得歷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對“道”視而不見,讀過《論語》之后,我發(fā)現(xiàn)孔子與歷代文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是站在以人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為本”的千古絕唱。
《論語》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讀,就會讀懂其中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論語》讀后感5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小學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fā)現(xiàn):楓樹“性惡濕”,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fā)現(xiàn)“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采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xiàn)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于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后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jié).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表現(xiàn)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huán)境,保守自己的節(jié)cao!我們應勇于挑戰(zhàn)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nèi)绾螢槿颂幨?修身養(yǎng)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后感6
簡潔而經(jīng)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說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現(xiàn)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zhì)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tǒng)觀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卻恰似給我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老師曾經(jīng)給我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很好,很受同學與老師們的歡迎,但是卻有同學發(fā)現(xiàn)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始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zhuǎn)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這些便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后,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讀后感7
【原文】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賜!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感悟】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一般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nèi)在的東西?鬃釉谶@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我目前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每次找后進生談話,他們都會很苦惱的跟我講“老師,我真的很認真在學習了。”我問“你怎么認真的,說來我聽聽!贝稹吧险n老師講的我都認真記下,我都聽得懂,作業(yè)遇到不會做的我都會去看答案解析,我都搞懂了!边@些學生的苦惱都是一樣的,覺得聽懂了、看解析懂了自己就真的懂了,其實不然。聽來的、看來的,都是老師的、書上的,他們?nèi)狈ψ约旱莫毩⑺伎,這才是學習的根本方法。獨立思考能夠把別人的思路慢慢轉(zhuǎn)化成自己的,這些學生缺乏這種轉(zhuǎn)化,表面看起來是懂了,但是,實際解題思路并不是他自己的,他以為懂了實際是借助老師、書本作為“拐杖”實現(xiàn)的,當考試時他們失去了那根“拐杖”,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我決定,下次再遇到這樣的學生,就拿孔子跟學生說的.這番話來教育他們,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這也告訴我們,在日常學習或工作中,應該樹立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掌握科學的方法,要學會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辯證的方法看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要善于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我們在處理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去處理各方面的問題。
《論語》讀后感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意思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幾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啟發(fā)式”教學原則源于此。啟發(fā)式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任務和學習的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
一、 啟發(fā)式教學確立了主體教育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啟發(fā)式教學中,教師把主要精神和時間放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在“導”字上下功夫,“精講”上動腦筋,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心態(tài)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上,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說英語讓學生通過觀察領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個單詞時進行短語句子擴展,讓學生自己嘗試著說,發(fā)散學生思維。
二、啟發(fā)式教學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在“導”上,是教學任務的領導者,教學目標的制定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求知的啟發(fā)者,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生發(fā)展多種可能性、選擇性、可變性的調(diào)控者,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引航。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和需求,從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動機水平的實際出發(fā),采用風趣講解,設疑引思,模擬演示等有效措施,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應有的進步。在啟發(fā)式教學中,如果沒有教師的設問,啟發(fā)式難以想象的。正是教師所提出的啟發(fā)式問題,使學生的“頭腦庫存”中引起碰撞,迸發(fā)火花,把學生現(xiàn)實的惑和原有的見聞體驗認識溝通起來,最后水到渠成的解決?梢妴l(fā)式教學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論語》讀后感9
孔子一次次的對我們談“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也許是因材施教的緣故),在其眾多談“仁”的話語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仁者人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格之完善即為仁,在孔子看來,這種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種本性,當人的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仁者,這個仁者也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還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泛愛眾”,這種愛又是由親朋之愛逐漸拓展到對他人的博愛的愛,因此,仁者,即愛人。具體來說,愛人亦是有方的,于是,孔子就講“克己復禮”和“忠恕之道”,強調(diào)人應該克制、修養(yǎng)自己,同時人應該具有寬容精華和溝通理性,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愛人的方法用兩個字來說,就是“中庸”。在這一層面來說,孔子的仁就是尊重、愛護人,亦可以理解為處理人與人社會關系的方法,如“禮”等。
孔子還是一個有情的人,這也是我親自讀《論語》最大的收獲,這使我認識到:孔子不僅講理,也講情。讀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即父親做了壞事,兒子應該要為父親隱瞞,反之亦然),感動得流涕,孔子在這里就沒有講人應該做什么,而說人必須做什么,講情分了?鬃又v孝悌之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實的,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為了對父母盡孝,我們應該“危邦不入,亂友不交”,這些都表明,孔子對人性的`洞見是深刻而實際的。同時,孔子認為人不應該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孔子反對“鄉(xiāng)愿”(反對那些總是和事的老好人)……這些都表明孔子是一個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人,是一個鮮活而具體的人,是一個有情有份的人,這當然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在兩千年來的做事態(tài)度,至今猶然。
《論語》讀后感1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
同學們,這里說了“知”的三種境界,知,好,樂。這三種境界,
為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學習,的確不能保持學習的持久動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畢業(yè),就開始賣教材一樣。學習是為了考學,不是為了其中的樂趣,更沒有高遠的志向。這個境界的學習,勢必不能讓人走遠。
好之,境界高了一層。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引領,會把學習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但是,興趣要保持很難。只有興趣,是肯定達不到顏回那種“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層次的。
于是,樂之在之前兩個層次的襯托之下閃亮登場。以學習為樂,這真是個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覺的“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之”“日日三省之”“溫故知新之”……總之,道路漫長,坎坷不斷?鬃诱f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見,學無止境,如果沒有持久動力,那是難有作為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請同學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以學習為樂,自覺、努力、堅持去學、去品、去收獲,如此才能行穩(wěn)致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
同學們,這則論語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揚顏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伤廊挥锌鞓。他的.樂是什么?是學而時習之?是有朋遠方來?抑或是溫故而知新。總之,有發(fā)現(xiàn),有收獲,有進步,就足可樂。這不是“樂之”境界的最好體現(xiàn)嗎?這不是和安貧樂道境界的最好體現(xiàn)嗎?比顏回層次還高的在于:孔子不僅有崇高的學習觀,更有崇高的財貨觀,也就是價值觀!帮埵枋筹嬎钡木硾r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考驗,可面對不義之財,孔子只當他是浮云。多么的清高,多么的瀟灑。不為財累,才樂得貨真價實,超然物外。
孔子說的“樂”,不僅境界高,而且是讓人獲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門。值得我們深思。
《論語》讀后感11
于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guī)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墩撜Z》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么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么,在現(xiàn)代生活里,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yǎng),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論語》讀后感12
【原文】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感悟】“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贊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這里,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并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統(tǒng)治者無為而治。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
作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能做到“無為而治”就是最高境界了。由于是第一次帶班,沒有經(jīng)驗,另外自己的外面顯得比較年輕,為了能夠“管”下這幫學生,讀后感。我對他們比較嚴厲,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都很怕我。上半個學期的摸索期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訓,我很多時候的嚴厲是處于希望他們好的角度,可是很多時候換來的是學生的`不理解,甚至是誤解,這在一段時間里讓我對這份工作失去信心。
但后來的進行了自我反思,發(fā)現(xiàn)是我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批評學生要依據(jù)事實說話,對事不對人,為什么批評某位同學,這些問題需要在班上給學生說清楚。
以禮管制學生非常重要,首先要尊重學生,學生都是非常在意老師的一言一行的,若過于嚴苛會讓乖學生傷心與老師漸漸疏遠。其次,不能以為自己是老師就高高在上,不斷指責學生,要能夠心平氣和地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明白老師的初衷和用意。另外,多傾聽學生的心聲,青春期的孩子、住校遠離父母的孩子,在學習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很多問題,與同學、老師相處中難免會遇到很多解不開的難題,做一位善解人意、懂得傾聽的班主任很重要。
總之,尊重學生,給他們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贏得學生的喜愛,管理起來就會容易很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說什么學生都佩服和尊重,這是我理解的班級管理中的“無為而治”。
《論語》讀后感13
“學而”句提出了“學”的本質(zhì),“學”之道;緊接著就是知己之樂;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順父母,愛敬兄長”。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備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無“仁”可言。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在面對父母時,無論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為過。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反省,實時檢視自己的行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來,反省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答應別人的事,是否有盡心竭力去完成;與朋友往來,是否有做到誠實守信;恩師所傳之學問,是否有學以致用?
個人修身、齊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來治理國家了。治理千乘之國,有五點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節(jié)儉而不奢靡;愛民而不輕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當在農(nóng)閑之時,以不誤稼穡。
而后生晚輩求學者,與君子“為仁人”、“行仁道”一樣的道理,當先樹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為“德”!暗隆卑ā叭搿焙汀俺觥眱刹糠。讀后感!叭搿笔歉局械母,“孝悌”!俺觥,包括行為做事有章法,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愛眾人”,并且親近“仁人”,習“仁”之道。當根本豎立起來之后,還尚且有余力的話,那就可以去學習詩書文章了。
后生晚輩所求之學,未必一定就得是詩書文章。倘若他能夠誠心誠意做到:見到賢人,能夠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夠竭盡全力;為保家衛(wèi)國,甘愿獻出生命;對待朋友,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學習圣賢之書,那他也必定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論語》讀后感14
無意中在圖書館中發(fā)現(xiàn)這本書,厚重的文化、懸疑的歷史、義士的熱血,讓人不忍放下。
《人皮論語》是批判性的借古喻今的作品,全因它講了一個穿越千年的`歷史悲劇,而其悲不在于其中所有仁義之人最終全軍覆沒,而在于,引發(fā)悲劇的因由至今仍在橫行。
君不見溫州火車事故,鐵道部掩埋車體隱瞞真相;君不見廬山招聘超級舞弊門企圖隱瞞“廬山真面目”,凡此種種,和兩千年前漢武帝為加強皇權而毀滅不利于君主的“孔壁論語”又有極其的相似。無法想象,北宋之于戰(zhàn)國,那么漫長的歷史通道中,為“治者”所棄所泯的內(nèi)容會有多少,而今所存的20篇中又有多少字句是因順遂了最高權利者才得以安然存續(xù)。TVB的新劇以“真相”為題,探尋真相是人類的本能目標,但又有多少當權者實際是在掩蓋真相的呢。
小說分三條線來敘述,第一條,俠客朱安世;第二條,史家司馬遷;第三條,朝廷的追捕者杜周。三條線交相輝映,最終匯成一線,跨度頗大,作者匠心獨運,才能運用自如。俠客朱安世,原為刺殺武帝劉徹,卻在盜走汗血寶馬后卷入對一神秘小兒的保護中,從此天涯海角,躲避追殺;史家司馬遷,發(fā)現(xiàn)古本《論語》竟然從皇家圖書館失蹤,并發(fā)現(xiàn)背后有驚天陰謀,引禍上身,卻因史學家的良知而不能自拔,深陷其中;杜周,追蹤朱安世盜走的汗血寶馬,卻也卷入此番爭斗。三條線,步步驚險,卻能收放自如,引人入勝,不忍掩卷。而書中所寫的三位女性,都堪稱是智慧與美麗的化身。司馬遷夫人柳氏,朱安世的夫人酈袖,俠女韓嬉,個個情深義重,聰慧過人。
《論語》讀后感15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己經(jīng)被孔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像孔子這樣兩千名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其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nèi)绱耸苡媒K生。
孔子站在河邊說:“流逝的日子呀,像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必須是先抬頭看天,看到斗轉(zhuǎn)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里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jīng)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時間像水轉(zhuǎn)瞬即逝。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這天就變成了昨日。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后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厭惡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一天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問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問。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論語讀后感01-13
《論語》讀后感01-16
論語讀后感02-08
論語讀后感05-08
《論語》讀后感07-11
論語的讀后感10-15
論語讀后感01-07
感悟論語作文03-30
讀《論語》的感受03-28
《論語》閱讀及答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