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情操論》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1
我最早讀《道德情操論》還是上研究生的時候,是導師推薦的讀物,那時更多的是從理論和專業(yè)的角度去思考。后來,溫總理在視察中國人民大學的時候,特別問在場的師生是否讀過《道德情操論》,他很喜歡閱讀這本書,他語重心長的說,青年人應該花時間好好讀讀這本書。于是,我工作后,又重新把《道德情操論》讀了一遍,得到了更多的啟迪。
讀懂一本書就要了解它的寫作背景。
《道德情操論》發(fā)表于1759年,迄今已有250多年。這部亞當·斯密的成名作,可謂命運多舛。一方面,它被《國富論》的耀眼光彩所遮蔽。另一方面,學界對它的解讀,卻是見智見仁,眾說紛紜。
寫作《道德情操論》時,斯密還是格拉斯哥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這本書便是根據(jù)他在課堂上的講義加工而成。他在《國富論》贏得巨大聲譽后,還費盡心思,對《道德情操論》作了大幅修改,在臨終前兩年推出了第六版。
英國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現(xiàn)在的中國社會有些相似。18世紀初的英國(或者說20世紀末的中國),市場經(jīng)濟已經(jīng)興起,個人追求利益和權(quán)利的愿望十分迫切,人類傳統(tǒng)美德還能不能維系、或者要不要維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當時,英國出現(xiàn)了兩種相反的學說:一類堅持原有的倫理觀念,對腐敗、奢侈、欺騙的盛行憂心忡忡,認為商業(yè)的發(fā)展、市場的繁榮,將使整個社會倫理衰敗、道德墮落;另一種則為私利和各種罪惡辯護,認為人性本惡。邪惡的本性促使人為了自利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了各種財富,帶來整個社會的繁榮。一旦人們擯棄邪惡,社會就會蕭條、貧困、沒落。
與上述兩種對立的觀點不同,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既試圖肯定市場的繁榮和工商業(yè)的進步,又試圖在個人經(jīng)濟動機得以解放的條件下,為道德的重要性做出論證,這也就是《道德情操論》的主題。我想,這就是溫總理為什么會5次在公開場合提到并推薦《道德情操論》的原因。
斯密是一位把經(jīng)濟問題同法律和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考察的大思想家,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述了自己獨創(chuàng)的廣義道德哲學體系,重點闡釋了狹義的倫理學。這與其法學思想和經(jīng)濟思想密不可分,這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是客觀存在的。這是斯密作為一個大思想家的特色。只有讀懂了《道德情操論》,才會了解他的倫理學和法學思想,才會準確把握他的經(jīng)濟學思想。才會懂得“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而道德是另一只看不見的手!
《道德情操論》在尋找“富之路”與“德之路”的有機統(tǒng)一,也就是,在市場經(jīng)濟與道德之間尋求兩全之道。在書中,斯密良苦用心的去論證,在工業(yè)文明和市場經(jīng)濟時代,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既肯定了人們對利益和幸福的追求,也強調(diào)了這種追求必須是符合社會的一般規(guī)則,而不是無節(jié)制的貪婪。他樂觀地相信,“富之路”與“德之路”一定能夠統(tǒng)一。
《道德情操論》著重論述了“正義之德”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重要地位:“如果一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必將造成社會的不穩(wěn)定!惫胶驼x是經(jīng)濟活動能夠正常進行的保障,能夠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維持和諧的經(jīng)濟秩序。公平和正義是生存生活的基礎,保障人們的共同利益,承載了人們美好的追求。公平和正義能夠協(xié)調(diào)個人發(fā)展、他人利益和整體發(fā)展三者之間的矛盾,保障整個社會的和諧運轉(zhuǎn)。
《道德情操論》帶給人們思想上的共鳴,不僅存在于國家、社會道德的層面,對家庭、職場的各種人際關系和個人的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書中著重解釋了仁慈之德的內(nèi)涵,強調(diào)在家庭或家族中,家庭倫理至關重要,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不僅是自然聯(lián)系的結(jié)果,而且是道德聯(lián)系的產(chǎn)物;職業(yè)中的同事關系、貿(mào)易中的伙伴關系等,也存在如何友善仁慈的問題。亞當·斯密把社會團體作為慈善的主要對象,國家是最重要的社會團體,他把愛國者為國犧牲的行為視為最光榮的行為。
1976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說過:“不讀《國富論》不知道什么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如果這個社會的每個人在追求‘利己’的同時,都滿懷‘利他’的道德情操,才會是一個人人幸福,真正和諧的社會。
就個人而言,尋求發(fā)展,謀求進步,要遵循基本的道德準則,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在工作中樂觀勤勉,在生活中合理消費,不欺騙,不貪婪,不損人利己,依靠知識和能力來取得職業(yè)中的信譽。對于整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要推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的基本秩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我們共同的價值追求。我想,這也許就是《道德情操論》帶給我們的時代啟示。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2
亞當·斯密經(jīng)過漫長的創(chuàng)作、增補、修訂及整個研究、寫作計劃過程,著作《道德情操論》終于“定型”了,成為一個最完美的版本。在這本書里,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我想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而已,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其所闡述的觀點是能夠跨越時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歷久而彌新,在歷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豐富的內(nèi)涵。
他傳達給讀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應該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面。因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guī)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倘若以后我們真正踏入社會了并且找到了屬于了我們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們行業(yè)一樣處處都是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的。無可否認,努力擠出自己有限的時間去看這本書,心靈得到很大的啟發(fā)——它給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督促我要學會互相幫助和互相體諒,讓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匆匆而過的路人、朋友,親人和愛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fā)點是同情心”,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來說,情感互動構(gòu)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緊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讀過這本書,僅僅是最開始,我們看到“設身處地”這個詞的.出現(xiàn)頻率是很高的。后來有反復出現(xiàn)“激情”、“強烈”、“合宜”、“盡善盡美”等詞。小時候,思想品德課的時候老師教會我們要換位思考,這不正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嗎!正是由于我們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象受難者的痛苦,我們才能設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難者的感受的影響,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說同情與其說是因為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chǎn)生的,不如說是因為看到激發(fā)這種激情的境況而產(chǎn)生的。但是我們對悲傷的同情一般是一種比我們對快樂的同情更為強烈的感情還是通常遠遠不如當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強烈
他在書中說:“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總是推己及人,從關心自己開始,進而關心旁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闭\然,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總是會“推己及人”的為別人著想。千百年來,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著我們后來人嗎?即使是論社會階層的區(qū)別也是孔子一直討論的話題。
然后亞當·密斯在第二卷中談到對優(yōu)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nèi)心情感同它意欲產(chǎn)生的或往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之間的關系來研究——優(yōu)點(受賞)與缺點(受罰),F(xiàn)在的社會同樣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鄉(xiāng)原”一樣,這些都應該是一種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優(yōu)點、好的品質(zhì)應該得到報答而缺點、壞的品質(zhì)應該得到懲罰。在第三卷中他又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還有第四卷的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論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他說有關美德的品質(zhì)—當我們考慮任何個人的品質(zhì)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最后密斯論道德哲學體系。
說實話,雖然我看起來有點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對人類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卻很少引起我國思想理論界的關注呢?我們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腐敗、就業(yè)壓力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會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美好、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nèi)绾巍袄,使他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必備的條件。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就要求我們常懷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義之心待人處世,互幫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社會的利益。
現(xiàn)在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通過《道德情操論》的學習,更加堅定了追求和信仰,現(xiàn)在必須好好學習,培養(yǎng)一身的能力才能在未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并且,把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發(fā)揚光大。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有德的民族會受到世界的尊重,歷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們都能做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們加在一起就是有道德的國家民族。國家一直在講求德治,可是我們這樣的適合暫時還無法擺脫法治的社會。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看到一個高國民素質(zhì)的中國,一個可以用德治和諧的社會,我們相信著并為之努力著!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3
亞當·斯密經(jīng)過漫長的創(chuàng)作、增補、修訂及整個研究、寫作計劃過程,著作《道德情操論》最后“定型”了,成為一個最完美的版本。在這本書里,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我想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而已,經(jīng)典之因此能夠成為經(jīng)典,是正因其所闡述的觀點是能夠跨越時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歷久而彌新,在歷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豐富的內(nèi)涵。
他傳達給讀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好去傷害別人,而是就應要幫忙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guī)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倘若以后我們真正踏入社會了并且找到了屬于了我們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們行業(yè)一樣處處都是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的。無可否認,發(fā)奮擠出自己有限的時刻去看這本書,心靈得到很大的啟發(fā)——它給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督促我要學會互相幫忙和互相體諒,讓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匆匆而過的路人、朋友,親人和愛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fā)點是同情心”,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來說,情感互動構(gòu)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緊之后,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讀過這本書,僅僅是最開始,我們看到“設身處地”這個詞的出現(xiàn)頻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復出現(xiàn)“激情”、“強烈”、“合宜”、“盡善盡美”等詞。小時候,思想品德課的時候老師教會我們要換位思考,這不正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嗎!正是由于我們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象受難者的痛苦,我們才能設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難者的感受的影響,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因此說同情與其說是正因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chǎn)生的,不如說是正因看到激發(fā)這種激情的境況而產(chǎn)生的。但是我們對悲傷的同情一般是一種比我們對快樂的同情更為強烈的感情還是通常遠遠不如當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強烈
他在書中說:“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總是推己及人,從關心自己開始,進而關心旁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闭\然,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總是會“推己及人”的為別人著想。千百年來,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著我們之后人嗎?即使是論社會階層的區(qū)別也是孔子一向討論的話題。
然后亞當·密斯在第二卷中談到對優(yōu)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nèi)情緒感同它意欲產(chǎn)生的或往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之間的關聯(lián)來研究——優(yōu)點(受賞)與缺點(受罰)。此刻的社會同樣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鄉(xiāng)原”一樣,這些都就應是一種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優(yōu)點、好的品質(zhì)就應得到報答而缺點、壞的品質(zhì)就應得到懲罰。在第三卷中他又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職責感。還有第四卷的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論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他說有關美德的品質(zhì)—當我們思考任何個人的品質(zhì)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最后密斯論道德哲學體系。
說實話,雖然我看起來有點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對人類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卻很少引起我國思想理論界的關注呢?我們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腐敗、就業(yè)壓力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會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nèi)绾巍袄,使他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必備的條件。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就要求我們常懷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義之心待人處世,互幫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確處理個人和群眾、個人和社會的利益。
此刻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透過《道德情操論》的學習,更加堅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務必好好學習,培養(yǎng)一身的潛質(zhì)才能在未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并且,把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發(fā)揚光大。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有德的民族會受到世界的尊重,歷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們都能做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們加在一齊就是有道德的國家民族。國家一向在講求德治,但是我們這樣的適合暫時還無法擺脫法治的社會。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須會看到一個高國民素質(zhì)的中國,一個能夠用德治和諧的社會,我們堅信著并為之發(fā)奮著!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作文03-12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三篇03-25
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01-12
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范文02-13
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精選范文10篇07-12
有關道德的作文:道德論04-01
論電影的道德作文04-01
愛國情操高中學生讀后感08-23
國富論讀后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