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讀后感
《馬說》讀后感1
伯樂相馬的故事古已有之,而被人們廣為傳贊,而韓愈卻借千里馬不被發(fā)現(xiàn)的悲慘遭遇鳴不平之音。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飽,力氣不充足,不能跑出千里的路程。在我看來,千里馬,之所以叫做千里馬,因為其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其千里之行。雖說食不飽,力不足,但若竭盡所能,必定能顯示其與常馬的不同之處。
古語云:“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千里馬與常馬必然會有巨大的差別。在僅有的資源和基礎上,跑出與常馬相同或比常馬更遠的行程。才能顯示出其步驟不凡,日行千里的與眾不同。若是如此,還會有人感嘆道:“天下無馬嗎”?
在當今的社會里,人才濟濟,才人輩出,不由生疑,為何唯獨千里馬似的人不在其列呢?答案是堅持!是爭!千里馬們是否為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毛遂自薦的推薦過自己?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他們?yōu)榱俗C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時不時的無病呻吟,郁郁寡歡,安于現(xiàn)狀,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匹千里馬,自己有能力去做。只得整天怨天尤人,就會在自己的馬棚中說幾句“誰主沉浮”之類的話。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怨“食馬者不識其能千里之食也”千里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現(xiàn)在的僅有的資源去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卻是早早的放棄,只知一味的等待伯樂去找自己,這談何容易呀!我想當伯樂找到了你,你也成了常馬了吧!這也只能算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罷了。
在這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中,要想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抓住機遇,利用好身邊的一切對我們有利的資源充分的展現(xiàn)自己的千里之能。只有這樣抓住一切機會,振奮起來,發(fā)掘自身潛能,讓自己這匹千里馬不會埋沒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
《馬說》讀后感2
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寄言雜文《馬說》里有這樣一段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這段話深刻的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有了能鑒別俊才的伯樂,‘他死馬必亡’”之理。世人憤激。
這樣看來。問題是在有無伯樂,是在有伯樂而能否起伯樂的作用。我以為伯樂常有,而起伯樂作用的不常有。伯樂多在中間,他們雖可薦賢,但因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難以生效;身處領導崗位者,亦不乏伯樂。真能起伯樂作用的卻屬寥寥。
再者味千里馬的食馬者,食的少得可憐,有時還沒食。這樣再好的千里馬也將是才美不外現(xiàn)了。所以千里馬不能出眾,社會的埋沒了。
在現(xiàn)代化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科技技術大為改觀,人才作為科技的基礎。而人才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利用得多少,多錢者興,少錢者衰。
《馬說》讀后感3
自古以來,就有伯樂與千里馬的爭論。有人認為,“現(xiàn)有伯樂,而后又千里馬”,也有人認為,“有沒有伯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馬”,可韓愈的觀點又是怎樣的呢?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足以千里稱也。”一句句話觸目驚心,直指問題本質(zhì),述說了當時并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不識人才的道理,同時也述說了作者韓愈不遇不被賞識的痛楚,這種痛楚細細的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令人不禁同情作者的遭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可我并不這樣認為,生活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條,不必要一棵樹上吊死,可以嘗試一下新的方法,毛遂就是這樣一個機靈的人。當找過危機平原君要去楚國搬救兵時,平時一言不發(fā)的毛遂主動自薦,在平原君趙勝半信半疑中,他為趙國贏得了救兵,贏得了榮譽。我認為“有沒有伯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馬”,即使沒有伯樂,只要你是千里馬,只要你主動出擊,你那萬眾矚目的千里馬的才能一樣不會被隱滅,你一樣可以奔馳在心愛的草原上。
不管是先有伯樂還是千里馬,是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才和賞識人才的人是緊密相連、無法割舍的。
《馬說》讀后感4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于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fā)“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此文是寫“千里馬”因得不到“伯樂”的發(fā)掘,又因“食馬者”用不適當?shù)姆椒ㄈワ曫B(yǎng)和對待“千里馬”,從而導致“千里馬”被埋沒。在從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fā)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后,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從中人們不難看出《馬說》這篇文章不僅對封建社會這種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抨擊,同時對現(xiàn)代社會也也做出相應的影響,F(xiàn)代人們對人才的判定并非從能力上去評價或認可,而是從身高,外貌及身家背景去衡量一個人的地位。證明了現(xiàn)代有了以貌取人等丑陋的心態(tài),才致使有些有才能的人因身體有些缺陷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工作和平等的對待,才使得有才能的人流失,從而被那些無能而身家富厚的公子替代了,才使得社會上有那么多陳腐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但是,一個人真正有出人的才能,并非一定得靠“伯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更加出色,到時候,是是沙子也會發(fā)光的。
記住,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是珍珠總會發(fā)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后感5
韓愈不愧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寥寥數(shù)百字寫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但,這對于馬兒,是否有些公平?
人類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便是征服了這豪邁和剽悍的動物——馬。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辛苦,同享戰(zhàn)斗的光榮;它和主人一樣,有無畏的精神;它的馴良不亞于它的勇敢,它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自己的動作;它為滿足主人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盡自己的一切力量為人類服務。
上面所說的,是一匹有才能的馬,是天然品質(zhì)被人工改進后的馬,是從小就被人養(yǎng)育,后來又經(jīng)過訓練,專為供人驅(qū)使而培養(yǎng)出來的馬。然而這樣的好馬,它的教育從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種動物被馴養(yǎng)得太普遍、太悠久了,即使解除了羈絆,它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活潑些了。
天然的卻比人工的美麗得多?纯茨切┥钤谀厦栏鞯氐鸟R匹吧,它們行走奔馳著,它們跳躍著,不受拘束,沒有節(jié)制,不因受到羈勒而自豪。它們不屑于受人類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shù)氖沉。它們沒有固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沒有任何庇蔭。它們呼吸新鮮的空氣,這種空氣,比我們?yōu)閴嚎臻g而禁閉它們所提供的空氣,要新鮮得多。所以那些野馬比家馬來得強壯和輕捷。因為,它們有大自然給予的美質(zhì),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人類擁有的家馬,僅是技巧和妍媚。
其實,從一匹馬的角度來看,自由才是最寶貴的。不管它是否日行千里或者能否遇上伯樂,也不管它在干什么工作。一匹具有高貴品質(zhì)的馬,恰恰是馬性喪失得徹底的馬。馬的悲劇,不是因為他們沒遇到識馬的人,而是因為它們本不該遇到人。它們一切的變化開始扭曲,而這樣的變化不是因為自己,是因為人。
韓愈一生在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馬說》告訴我們,韓愈的本性是自由、豪邁的,他受不得約束,他本該屬于一片自由的天空。
《馬說》讀后感6
最近幾天,我背了《馬說》一文。
《馬說》是韓愈寫的。大家肯定知道韓愈很育才?墒牵谀菚r,韓愈懷才不遇,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采納。
韓愈的坎坷遭遇正式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另一用意是惋惜的表白心跡,并與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我覺得,最能體現(xiàn)韓愈懷才不遇,也最帶有諷刺意義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特長也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它的內(nèi)含意義是:我韓愈,雖然有許多才華,許多智慧,但不給我一個機會,不給我一個展現(xiàn)才華的舞臺,我有再多的智慧也展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平常的人一樣還辦不到,怎么可以要求我能夠為你解除憂愁呢!
我突然由韓愈想到了一位同樣是懷才不遇的另類奇才——東方朔。他是漢武帝身邊的一位弄臣,十分搞笑,他曾說過“我為什么不哭呢?躺著的是尸體,立著的是墳墓,我來到一片墓地里,怎么能不不哭呢?”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方朔是一位“相聲演員”。但真實的東方朔卻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東方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寫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他在文章里也曾寫道“我懷才不遇,我那樣做是為了親近漢武帝!
由韓愈的這個文章,我突然覺得引申到現(xiàn)在正合適,F(xiàn)在這篇文章的意思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泵咳硕加懈髯缘奶亻L,要根據(jù)他人的特長來使用。就像《馬說》中所說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一樣。
哎,伯樂不常有啊!即使有,也是那么一點點,很難碰上!悲哀!悲哀!地球人的悲哀!
《馬說》讀后感7
人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里人們所說的“千里馬”通常是指那種德才兼?zhèn)、有才識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間的伯樂不常有,就這樣,即使是千里馬,最終也只能被埋沒。
在《馬說》里可得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币虼恕笆邱R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边@便是導致“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現(xiàn)實生活中,“懷才不遇”的情況是常有的事。比如一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和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同時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際的研究生只懂埋頭在事業(yè)工作中,而不懂與上司套近乎,善于觀顏察色的大學生卻很會對上司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就這樣,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學生,而忽略了那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沒能提供更好的舞臺來讓研究生發(fā)揮他的聰明才智,由此而埋沒了很好的人才。同樣的條件,不同的個性和人生觀決定了各人不同的命運。
都說“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問題是出在千里馬總是不能出現(xiàn)于伯樂的視線范圍內(nèi),而導致“懷才不遇”的情況很無奈地重復出現(xiàn),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間悲劇,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很多事的健康發(fā)展。歷數(shù)古今中外,多少賢人志士,由于無幸遇到伯樂,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過原本可能輝煌的一生。
因為統(tǒng)治者的不識人才,才會引發(fā)人們的疑問:“其真無馬耶?”其實,這不過是他們不知道罷了。作者通過這篇文章來表述千里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讀了課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統(tǒng)治者能夠?qū)W會善于識別人才,不要讓千里馬懷才不遇伯樂的慘劇屢屢重現(xiàn)。我相信在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馬常有,伯樂也一樣常有!
《馬說》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韓愈的《馬說》。
這是一篇關于“馬”的議論文:借議“馬”而論“人”。以“千里馬”比喻“人才”,而且開門見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強調(diào)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識別、選拔、使用的。然后回到現(xiàn)實,談“千里馬”也即人才的命運。最后提出“天下無馬”還是“不知馬”,即“有沒有人才”、“識不識人才”的問題,正是和開頭呼喚“伯樂”相呼應。
這都是文字本身所表達的意思,但在文字的背后,還隱含著一層些意思,需要我們?nèi)プ聊,去體會。比如我在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這連續(xù)的三個“不”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的無奈和痛苦:他是如何急切地等待著一個“伯樂”。我想,這才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因和主旨所在。
這種寓抒情于議論之中的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更是一次閱讀方法的實驗:如何在弄懂了文字本身的意思的基礎上,再去體會其“言外之情,之意”。
《馬說》讀后感9
看完了《馬說》,突然發(fā)現(xiàn),我與作者韓愈有著不同的觀點。
作者的觀點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倍业挠^點則是“世上伯樂與千里馬同在!弊x完《馬說》,我不禁有許多疑問。
為什么韓愈會懷才不遇而寫文章呢?而為什么他在被拒絕的同時只選擇寫文章呢?他為什么不再努力試試呢?就算統(tǒng)治者們不識人才,他不可以做出點什么事而讓他們刮目相看呢?
許多許多的疑問在我的腦海中產(chǎn)生,《馬說》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墒撬@樣光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想,當時如果是我,或許我會一次次的毛遂自薦,不放棄,總有一天,他們會發(fā)現(xiàn)我的才華的,也或許我會在被拒絕之后,再次奮發(fā)努力,做出點成績出來,讓他們知道當時他們的決定是個錯誤,再讓他們請我做官,那樣,不是比寫文章來訴說更實際么?但是韓愈兩樣都沒有做。
我認為“伯樂”與“千里馬”并沒有先后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別,“伯樂”是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而千里馬則是被發(fā)現(xiàn)的,當千里馬沒有被伯樂識用時,應該先反省自己,然后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學習,讓自己的名氣大增,在沒有那些統(tǒng)治者的幫助下,自己應該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們所發(fā)現(xiàn),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yè)的,到頭來,你的所做與所為就會被人民所廣為傳頌,那樣,你的名氣不就大了么?名氣大了就自然會傳到統(tǒng)治者的耳里,那到時,統(tǒng)治者就會自己來找你的,到那時候,你還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伯樂與千里馬都常有!扒Ю锺R”太多,而怎樣才能讓你脫穎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學習,做出一番小成績,再讓“伯樂”來發(fā)現(xiàn)你,那時,就不愁該怎樣施展才華了。
《馬說》讀后感10
不知是否是因為屬馬的緣故,或許是因為自己想成為一匹千里馬,所以對《馬說》情有獨鐘。既然是“情有獨鐘”,就必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馬說》中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先有伯樂,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只可惜伯樂不常有。
而我卻認為伯樂常有,而相中好馬的伯樂極少。為什么?
一是因為稱其為伯樂,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職中。而伯樂們大多都去“經(jīng)綸事務”了,哪有空余時間去相馬?
二是因為惟恐千里馬不聽駕馭!八嚾四懘蟆,既有千里之能,為何還像常馬般任人擺布?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識得的千里馬飛黃騰達之后,而自己則貶為常馬,于心不甘!叭瞬粸榧,天誅地滅”,又有多少人甘愿將自己的飯碗拱手讓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況下,即使有千千萬萬個伯樂,千里馬還是不能被選出來。所以諾貝爾獲得者遲遲沒有中國人,最多也就是外籍華人領獎。
如果人人都自視為伯樂,將自己的才能發(fā)揮出來,起著伯樂的作用,千里馬又怎能不現(xiàn)身?
【《馬說》讀后感】相關文章:
韓愈馬說優(yōu)秀教案03-16
《馬說》八年級語文教案11-07
國學經(jīng)典《孔子說》讀后感范文12-18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讀后感06-09
說橋04-10
馬老師作文12-25
馬作文精選10-26
描寫馬作文10-13
馬話題作文10-09
馬的精神05-09